星期四
世新大學、科工館 聯手催生電視文物館
話說民國98年8月第一階段的電視文物展示選擇上,工博館蒐藏研究組與本案計畫主持人(陳清河教授:現為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與捐贈文物者,作為雛型展主要代表性文物,內容包含16mm影片攝影機、電子式攝錄影設備、全套電視周刊、台視牌黑白電視機等具代表性的電視文物開始;開放於一般的民眾,和國內的學校教育團體,展覽使用語言,以中文、英文為主;展覽使用語音,以中文、台語、客語、英文四種,提供參觀民眾資訊,展示特色以人文敘事性、社會性、情境式、視覺圖像化為原則。
接著同年8月之後的延攬工程專家南下,擬定物件歸類方式與類型、物件評估大綱,後設資料等開始,配合「挑選北館新建庫房存放藏品類型及試運轉計畫」,規劃了一可供參觀之典藏庫。
台灣近五十年來,各類電視攝錄影、訊號傳輸、後製設備,以及工程與器材的演進過程,具備相當多的特色,應予創意呈現;電視文物館的展示必須使得一般民眾,與對電視有專研的學術與專業人員產生意義,各有所獲;包括設備器材或節目軟體之展示模式,應進行分類,適時加入更多的文字資料與現場活動;為使電視文物館文物持續擴充發展,在後續的電視相關器材及軟體資料蒐集過程,還有不少國內甚至是國外資源可以加入;電視產業環境從類比,歷經數位、高畫質與寬頻化之後,數位匯流的變隔,未來亦應逐步納入展示規劃之中;電視文物館未來應朝數位化、典藏化規劃發展。
而另一方面在研究依立即可行建議,分成中、長期,一個為立即可行建議,為使此台灣電視文物館之展出奠定穩固基礎,近程方面可直接規劃三年擘建計畫:
98年8月起規劃現有蒐藏文物之後,延請專家與研究團對人員,逐一針對蒐藏文物後設資料(metadata)調查、研究與彙整。透過口述與對照方式梳理,以對應現有工博館電視之館藏文物,撰述單張看板敘說需求,提供展館永續經營之基礎。
99年規劃電視媒介與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綜合發展之歷史脈絡研究。透過口述歷史與中外文獻路徑,梳理電視科技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關連之互動性與影響性論述(包括幕前與幕後人物專訪、重要代表性器物故事撰述、重要代表性電視節目故事撰述、重要代表性社會年代史撰述、重要代表性產業史撰述、重要代表性法規與政策變遷撰述、重要代表性科技流變撰述等),以彰顯電視文物之時代意義與本展館之社教旨趣。其後,整理相關內容與內文,並將已經由文獻撰述相關資料,加入更多具體言說,提交館內審議,進行出書計畫。
100年規劃台灣電視文物館之專屬網站,並進行數位典藏之研究與設計,英文甚至日文網站之建構。透過資訊時代新媒體的整合性行銷傳播策略,讓台灣電視文物的教育推廣和研究更能無遠弗屆,走向國際,躍升世界舞台。其中,如經費許可,將諸多代表性器物,予以動畫、故事版、聲音化。
台灣電視文物館的成立,見證了台灣電視產業的歷史軌跡,不僅為台灣2300萬人民提供優質的社教、育樂場所,更有助均衡南、北科學普及發展的知識落差。本文物館之擘建,同時可建立科博館於科學類博物館及科學中心專業社群之地位與聲譽,亦實際益助於工博館未來科技教育之推廣任務,迎向永續經營之路。
據此,為深厚台灣電視文物之館藏,展示可看性,再創造蒐藏品價值,中期、長期建議方面,為深化館內蒐集之電視文物,館方應評估建立蒐納文物之輔導與獎勵機制,以繼續蒐藏館內缺少的其他重要電視文物。如電視節目影片、音樂、服裝道具、劇照相片、電視名人口述史等等。前述珍貴的史料,如能因本展館受到國人重視而廣獲各界提供,應是全民之福。
其次,未來館方在蒐藏過程中,應可研擬智慧財產權之授權機制,因前揭重要的影片、音樂、相片等,多為民間公司所有,相關法律或授權問題之解決,亦應未雨綢繆。由於工博館位處南台灣,未來應與在地大專院校傳播相關系所攜手合作,培訓電視文物館之導覽志工,培育電視人才,促成產官學合作與交流,共創多贏之成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